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这个春天,江苏省南京市致远外国语小学“带着教材去旅行”课程再次出发!前不久,南京梅花山出现了一群穿着校服、整齐有序的可爱学生,他们是学校一年级的小萌娃,在教师带领下正在开启寻春赏梅之旅。
近年来,学校一直在践行“支持儿童创意学习”系列项目,对各类实践活动进行整体规划统整,让创意贯穿其中。人文类实践项目“带着教材去旅行”依托语文教材设计内容,充分挖掘南京及周边旅游资源,结合学校课程观和语文教学要求,让学生走出课堂用“童眼”观察世界,开阔学生的视野和思维,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。
旅行前,每名教师以年段为单位钻研教材并汇聚智慧,在一次次探讨中找寻学习的“共通处”。不管是语文学科的语言及思维练习,还是音体美等学科的美感及体能训练,教师都会从自身专业角度提出目标,还会在完成跨学科学习任务时给予学生一定指导,帮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各种能力及综合素养的提升。各科教师在合作讨论的过程中,提前确定适宜学生探寻的地点,将各学科学习任务与旅行有机结合,合力策划一场跨学科学习旅行。教师的学前指导不仅是一种讲述,而且是一种体验、探究、感悟。教学过程中,教师创设情境,引导学生入境动情,将学生的思考和认识引向深入,从而帮助学生形成对文本的理解和认知。
旅行中,学生带着任务走出校园,成为学习的主导者。“让学生走向世界,让世界走进致远”是学校的口号,也是实践的目标。“带着教材去旅行”课程就是让学生走出教室,走进自然的大课堂。学生通过行走去发现、认识、感悟南京的地理文化、自然风光、人文情怀,逐渐丰富精神世界,语文素养也在“润物无声”的学习中慢慢丰盈起来。
旅行后,各学科教师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指导,搭建让学生展示语言才华、挥洒个性的平台。以一年级近期开展的“带着教材去旅行——春去梅花山”为例,整个活动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。
以讲带学,行走式学习。本着学生学习应以问题及教材文本为起点的原则,“春去梅花山”活动缘起于语文教材的一幅春景图。教师让学生为这幅图配上8个有关春天的词语——春回大地、万物复苏、百花齐放……当学生说不出太多有关春天的词语时,语文教师敏锐地发现了学生学习的难点——课文里的春,打动不了学生,机械的记忆不是真正的学习,而真实的春景就在学生身边。于是,低年段教师聚集一起,根据教材和教学目标探寻藏在课本里的“春”,比如科学学科的《多姿多彩的植物》、美术学科的《中国画梅花》、音乐学科的《春天在哪里》……各学科教师一起头脑风暴并确定目标:在旅行与观察中培养学生细致的观察力,开拓学生视野,帮助学生增长知识,体验春天、亲近自然,培养学生爱家乡、爱祖国、爱自然的情感。活动需要课内外结合,其形式表现为:第一阶段在室内开展,教师提出明确要求,给出具体的指导方法;第二阶段在室外进行,个体活动与集体活动相结合,采用看、听、说、议相结合的形式。
以展促学,沉浸式学习。活动前期,语文教师主导学习活动的主要流程,其他学科教师参与其中,运用学科优势提升学生的观察和学习能力,帮助学生在跨学科研学活动中获得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。活动目的地是梅花山,出发前各学科教师开展先导学习:语文教师引导学生朗读美文《春到梅花山》,在朗读中激发学生对梅花山的兴趣;美术教师用画笔让一朵朵梅花绽放在黑板上,向学生提问“你还知道哪些不同样子的梅花”;音乐教师用歌声传递花香,一首首动听的歌曲将学生的心带到了远方……各学科教师都给学生布置了任务,以便让学生的学习更有目的性。每个学生手上都有一张学习单,他们在广阔的天地中观察、探求、体会春天;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倾听、观察、捕捉、感悟春天;用诗歌、写话、画画、小作文、歌唱等方式记录春天。
以行践学,创意式学习。活动结束后,学生上交了一份份充满创意的作品,他们综合运用语文、美术、科学等多学科知识,出色完成了观察和记录。跨学科学习的意义是将书本的知识与身边的文化勾连起来,把现实世界中的春天与诗文、美图、音乐联系起来,让学生的学习收获更为丰富,认识理解也更为深刻。学生将课文知识与课外场景相结合,将所学知识与生活实践相结合,将学科内容与能力素养相结合,从而形成自身独有的学习脉络。看似多学科的学习内容和任务,其实让学生有了更多展示和创造的可能性——不管哪个学科的作业展示,都是学生创意式学习的最好答卷。
学校已开展了多年“带着教材去旅行”活动,积累了丰富的经验,也将其发展为教育教学的一大特色。支持学生创意学习的课程建构提倡打开学习空间,营造充满童趣、充满想象力的学习生活,采用多元的学习方式,促进学生“创意地生长”。这里的“创意”和“生长”体现的是释放儿童天性、突破儿童生活常规化、激发儿童主体性等特征,进而指向培养学生的想象力、好奇心、领导力和探究精神。
(作者单位系江苏省南京致远外国语小学)
标签:
Copyright © 2015-2022 北冰洋空调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:沪ICP备2020036824号-3 联系邮箱:562 66 29@qq.com